新闻资讯
NEWS 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
企业转型中的变与不变
时间:2019-01-15 17:40
中国企业发展初期享受到四十年改革开发的红利,顺势而为就能跟着大形势水涨船高。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贸易格局的重新洗牌,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企业客户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,产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。面对新时代大环境的变化,企业纷纷通过转型寻求未来发展的新方向。那如何转型突围呢?
目前我国正处在“国家转型升级”的历史性新阶段,企业就如一幢房子(国家)的地基和支柱(企业),房子要加强、加高和扩大,地基和支柱当然也应相应调整适应。但是企业的转型升级却不是件容易的事,纵观全球之前众多案例我们可以看到,在动荡、大洗牌时期,有些企业丧失机遇消失了;有些企业走错了路死得更快了;而有些企业转型升级获得成功,走上了高质、高速的发展轨道。
从外部环境看,全球经济持续低迷,全球化受到挑战和冲击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我国出口市场急剧震荡并萎缩;
从内部环境来看,近40年来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了,人口、资源、成本等红利优势基本消失殆尽,很多企业面临着人难留、成本高、利润低、产品迭代快、消费升级、跨行业竞争新型竞争格局等各种经营困境。之前被很多企业家奉行的成功法宝“大步快跑、先大后强”的丛林制胜法则,早已成为企业永续经营的一剂“毒药”。
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,企业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,虽然很难用短短的文字全面阐述清楚,但如果一定要从众多要素中拣选当前中小企业最普遍、最现实存在的问题点的话,我想分别通过宏观(战略)和微观(操作)这两个层面谈谈本人的看法,那就是: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“重在定位,成于细节”,这是企业转型升级两个强有力的“腾飞翅膀”。
当今中国市场和企业的最显著特征是“同质化过剩”以及“粗放式管理”,这在我的咨询经历中感触颇深。很多老板说起企业鼎盛发展时,用“当时做产品就像100元钞票铺在产品上面一样”来形容企业当年“繁盛与富裕”的状况,但现在的境况却是“肥的已被拖瘦、瘦的快被拖死”。诚然,企业目前的窘境造成的内外因素很多,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就不难发现,外部因素并非主因,也是我们难以改变的市场发展必然,那些貌似外因惹的祸,究其根本还是企业自身问题长期未解决而表现出来的不适应,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,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。那么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?我认为背后主要根源之一就在于“战略定位模糊化、管理粗放化”,最终导致了规模不得不越做越大,利润却不升反降的外强中干“体质”。而且这种虚弱“体质”的基因发展趋势却欲罢不能,不上规模不跑“量”成本就下不来,但这样资金压力又难以承受;员工工资不涨人留不住,但成本难以承受,没有市场竞争力;搞创新研究成本加大,也难以马上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,那怎么办呢? 
第一,重在定位(宏观层面)。近40年的改革开放,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机遇,尤其是前30年,可以说中国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机会。有些老板看什么都有钱赚,什么市场前景好就去做什么,为我们社会埋下了浮躁与激进的不良“种子”。但我们看看国外,尤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企业,很多企业几代人传承下来就做一个产品。人家是“四五代人做一个产品,而我们一代人做了四五个产业,哪种PK能力更强?哪种企业更有生命力呢?”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德国企业并不多,但出口额为何德国总是名列世界前茅?这是因为成千上万这样的“隐形冠军”企业铸成的辉煌业绩,他们懂得“十年磨一剑”,懂得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通过“精准定位”成为的市场佼佼者,他们的定位不是人云亦云,也不是盲目逐利;是精准、独到的市场分析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。正是由于其定位的科学性和坚守,为企业开创了基业长青的未来,同时给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丰厚利益。
第二,成于细节(微观层面)。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在讲,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书,谈得都很好。然而能真正领会并且耐心做到位的企业却寥寥无几,这固然有执行力的问题,但多数原因是我们很多企业家早已习惯 “冲锋陷阵”,而不精于或不屑于如何“磨刀”的问题,我们长期的“成功经历”使我们没有养成“工匠”精神,这一点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日本企业,认真把细节做好,做到位,企业自然就有了抗击外部恶劣环境的资本了。
企业的很多问题可能是系统方面的细节问题。如果我们总习惯在硬件上“买买买”来解决问题,而不是认真、耐心地从软件细节方面入手,可能花了冤枉钱却收效甚微,以往这种粗放式管理下的“路径依赖”现在应该要重新审视它的现实适应性了,否则很可能导致企业在“小河沟里翻了船”。很多企业对细节关注度不够、认识不足或是执行不到位的问题,而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与之密切相关。因此企业转型升级应深入分析“细节”的含义,从“小事”抓起,认真系统地落实每个“细节”,企业方能稳步地实现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,才能得以永续发展。
综上所述,“定位”问题决定了企业做正确的事,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“大是大非”问题;而“细节”则保障了企业正确地做事,是“大是大非”问题的实践和落地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